我们的节日---春节
来源:运城市人事考试中心时间:2023-01-21
过年即指现在所称的“春节”年关将至,送旧年、迎新年,大家置办年货、贴春联等等过年的仪式也逐步安排上啦,以此来辞旧迎新贺新春。可能对于春节各地方习俗有所不同,但无论是何种习俗,都充满大家对新一年的憧憬与期盼。那么,你知道春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的由来吗?
01春节的由来
年究竟是怎么来的,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流传的传说故事。相传,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年”的野兽,凶猛异常,每逢每年的最后一天,“年”都会出现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寨人们都要逃往深山,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次,碰巧一位老人来到了这个村子,老人说,有他在,不用担心会被年吃掉,老人把门贴上春联、家家户户点上蜡烛,“年”来了,变放起鞭炮,把“年”吓走了。人们回来之后,看到村里安然无恙,恍然大悟,原来“年”兽最怕红光、火光和炸响。后面,风俗越传越广,成为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
另外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由于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2
春节习俗
一、贴春联
贴春联的中国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春联的最早雏形是“桃符”,用来驱秽辟邪,几经演变,于是有了现在的春联。贴春联是我国传统习俗的一种,每逢新春到来之际,无论身处何方,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贴福字,保佑一家人新的一年平平顺遂,阖家幸福。个别地方的人们还会贴门神,寓意辟邪除灾、迎祥纳福,象征着大家对美好一年的祝愿和希冀也烘托着新一年到来的欢乐氛围。
二、挂灯笼
灯笼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在过去,有条件的人家平时也会挂灯笼用来照明,但红色灯笼通常会在春节、元宵节期间换上,传统上大家认为红灯笼有鸿(红)运当头的吉祥寓意。每年临近除夕,大家会在门前挂起象征阖家团圆、生活红红火火的灯笼,直至元宵取下,营造过年的喜庆氛围。
三、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春节年俗活动之一,最早在西晋就有记载。守岁也称作“熬年”,各家各户吃完团圆饭,通宵守夜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以此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古时守岁有两种寓意,年长者守岁,有珍惜时间之意,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如今,除夕吃完团圆饭,大家会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一起倒数迎新年,当零点的钟声响起,各家各户会放烟花和鞭炮,庆祝新一年的到来。
四、放爆竹
放爆竹是中国传统民间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民间素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寄托迎祥纳福的心愿。但由于现在环境因素,大多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于是个别就有了电子炮竹来替代,模仿燃放时的声音和闪光度,增加节日氛围和仪式感。
五、祭祖
除夕祭祖,是汉族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祭祖的习俗或因地域而有所不同,有的地方在年夜饭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时前后祭拜。无论祭祖的时间有何不同,表达的都是对已逝亲人的怀念,希望祖先保佑子孙平安兴旺。
六、压岁钱
压岁钱相传起源较早,但真正在全国范围流行是在明清时期。压岁钱最早称为“压祟钱”,相传‘祟’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怪兽,专对小孩子下手,大人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伤害平安度岁,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压“祟”钱,将其放在孩子枕头下,有驱逐邪魔之意。那时的压“祟”钱都不是真钱,而只是给像钱一样的象征性的东西,如今,压岁钱的实用性逐渐强化,寓意也逐渐祥和,年饭过后,长辈将准备好的红包发给晚辈,体现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之情。
七、拜年
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腊月初八之后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亲访友称为拜晚年。拜年是新一年大家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如今,拜年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受疫情的影响,短信拜年、电话拜年、微信拜年和视频拜年等等远程拜年形式越来普遍,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大家牵挂亲友和表达美好祝愿的心是不变的。新春新景新气象旧人新事新征程愿2023所有美好都如约而至!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均可期!